玉莲堂

  • SuSure
  • 中医研究之我见
  • 关于网站
  • 关于我
  1. 首页
  2. 经方论道
  3. 正文

表里内外各有所指(附CNKI地址)

2022年3月18日 400点热度 伸一伸

注:本文已发表在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2021年第55卷第9期  链接:CNKI地址    随着时间推移,有了一点新的想法,文中略作改动。

“表里”指证  “内外”指症

【摘要】基于中日学者的有关观点,探讨《伤寒论》“表里内外”的内涵。认为“表里内外”各有所指,不能混用。“表里”指的是证,“内外”指的是症;“表里”指所有在外或在内症状的主观总结,“内外”指某一具体客观的症状。《伤寒论》中的“外证”即为“人体在外的症状”。

【关键词】《伤寒论》;表里内外;外证

研究《伤寒论》从原文着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中日学者对原文中“表里内外”有不同的理解。经过研究认为,我们的观点更符合仲师原意,现介绍如下。由于水平有限,错漏难免,恳请同道批评指正。

1  中日学者对“表里内外”的理解

柯雪帆曾在1983年撰文论述《伤寒论》中的“表里内外”[1]。其以宋本《伤寒论》原文着手,将所有含有“表”“里”“内”“外”及“表里”“内外”的条文逐一分析,最后得出结论:“表”与“外”涵义基本相同;“里”与“内”涵义大体相同。根据《伤寒论选读》在42条文[2]30-31和146条文[2]164对“外证”的解释,“表证”与“外证”涵义基本相同。解释182条文[2]121中的“外证”是“其反映于外的证候”,表示体表可觉察到的症状。其观点基本与柯雪帆考证相同。胡希恕认为“表证”与“外证”不同[3]。表证是在表皮层,外证是在肌肉层。麻黄汤常说“表不解”,桂枝汤证常叫“外证”。虽有不同,但表皮层和肌肉层均在人体体表,故均称表证。胡希恕认为的“表”和“外”有别于柯雪帆所示。大塚敬节认为:“表证所指范围狭窄,外证所指范围较宽,也将表证包括其中,外证的有无是判断使用泻下剂是否适当的重要指征。《伤寒论》中,有条文‘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’‘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’‘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’等,论述有外证者禁用攻下剂的原因。有条文‘外欲解,可攻里也’,论述外证解后,方宜使用泻下剂攻之。”[4]147-148大塚敬节认为外证包括表证,并引用和田元庸《伤寒论精义外传》中的表里内外图(图1)。由图1可知,表里内外表示的是不同范围。大塚敬节的表证和外证范围不同,表里内外的范围也不同。

图1 表里内外图(据《伤寒论精义外传》)

吉益南涯于《伤寒论正义》认为:“外者对内之辞,指经脉言之也。故论气血之变则以内外言之,论水气之变则以表里言之。表里内外混为一者,非也,各有所指,岂徒异其辞乎?表里内外之字详有辨义。”吉益南涯明确表示表里内外各有所指,内外论气血之变,表里论水气之变,表里内外不能混用。吉益南涯的《医范》载:“何曰所在?病位也,表里内外是也……内外者,经也;表里者,纬也。”而和田元庸是吉益南涯的门人,其论著《伤寒论精义外传》延续其师之学说[4]43。故根据大塚敬节引用的“表里内外图”可判断,吉益南涯的表里内外是指范围不同。

2  我们对“表里内外”的理解

根据如上论述,对于“表里内外”的理解基本上有两种观点:一种以柯雪帆为代表的“表”与“外”,“里”与“内”意义基本相同,这种观点是主流观点;另一种是以大塚敬节为代表的“表”与“外”,“里”与“内”范围不同。经过研究,我们认为“表”与“外”、“里”与“内”意义不同,而这种不同不只为范围不同。我们认为:病分表里证,证分内外症。表里指的是证,内外指的是症。表证有内症、外症,里证也有内症、外症。表里内外各有所指,表里内外之间的关系如图2。

图2  表里内外关系图

病、证、症与表里内外关系如图3。其中六病指的是太阳病、阳明病、少阳病、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。病,指疾病从初起到痊愈的整个过程,如太阳病、阳明病;证,指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位、病因、病性、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强弱等本质的概括[5],如桂枝证、柴胡证、结胸证;症,指疾病在某一阶段,某证下的具体症状,如汗出症状、腹痛症状,其中汗出是外症,腹痛是内症。

图3  病、证、症与表里内外关系图

3  从原文入手考证“表里内外”

3.1病与证  如“辨太阳病脉证并治”可理解成“辨太阳病的脉和证并且治疗”,证在病之下,二者的关系如图3所示。《伤寒论》的病只有太阳病、阳明病、少阳病、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等,合病并病亦以此六病为基础。

关于“证”的原文如220条“太阳证”、5条“阳明少阳证不见者”、204条“虽有阳明证”、237条“阳明证”、39条“无少阴证者”;另外有34条“太阳病桂枝证”、166条“病如桂枝证”、101条“伤寒中风有柴胡证……若柴胡证不罢者”、103条“柴胡证”、104条“此本柴胡证”、123条“此非柴胡汤证”、132条“结胸证”、133条“结胸证”、149条“柴胡汤证具……柴胡证仍在者”、166条“病如桂枝证”、251条“无太阳柴胡证”、267条“柴胡汤证罢”。这里“柴胡证”与“柴胡汤证”一样,是论述适合柴胡汤的证,亦为“方证”。而251条“无太阳柴胡证”指没有太阳病、没有柴胡汤证,或许暗示柴胡汤证不是少阳病才有,太阳病也有柴胡证。而5条“伤寒二三日,阳明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”,这里不用“阳明少阳病”暗示此时仍属“太阳病”,病的范围比证更广。所以言“阳明证”的条文,是没有确定“阳明病”。如204条:“伤寒呕多,虽有阳明证,不可攻之。”

3.2外证、外与表  《伤寒论》原文中有6个“外证”。42条、44条中“太阳病外证未解”与163条“太阳病外证未除”意义相同。指太阳病在外的症状。146条“伤寒六七日……外证未去者”,此处未指明是太阳病、少阳病或者其他病。“伤寒六七日”的条文还有135条用大陷胸汤、252条用大承气汤、269条阳去入阴、343条的厥、346条的有阴无阳、357条的麻黄升麻汤。可见“伤寒六七日”也可能是其他病,所以146条“发热微恶寒,支节烦痛”为疾病在外的症状;“微呕,心下支结”是疾病在内的症状。182条“阳明病外证云何” 问的就是阳明病在外的症状有哪些。148条的“不得复有外证”也是指症状。

《伤寒论》其他含有“外”的条文,如37条“外已解”、45条“解外则愈”、104条“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”、106条“其外不解……当先解其外。外解已……”、208条“外欲解……外未解”、231条“外不解”、387条“和解其外”。这些“外”与“解”在一起的,表示人体在外的症状是否解除。除“外不解”“外解已”的条文,《伤寒论》中还有很多“表不解”“表解”的条文。如40条的“伤寒表不解”、43条的“表未解故也”、134条的“表未解也”、152条的“表解者”、164条的“表解乃可攻痞”、234条的“表未解也”等。这些指表证未解,而表证含有外症和内症。如34条:“太阳病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。脉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”太阳病桂枝证中的下利,是在人体内的症状。脉促也是经过切脉所得,为人体在内的症状。所以这里言表证未解,未言外症未解。而163条“太阳病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”,这里太阳病在外的症状尚未解除,经过数下之后,成了“下利”“心下痞硬”的内症。仲师解释为“表里不解”,说明表证、里证均有。桂枝人参汤是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,桂枝甘草汤解表证,理中汤解里证。胡希恕认为外证指桂枝汤证,为与表证的麻黄汤相区别,而大塚敬节认为外证用以区分下之是否过早。“发热、汗出”这些外症,或为太阳病表证的外症,或为阳明病里证的外症。故我们认为大塚敬节的理解更为妥当。

3.3内证、内与里  既然有外症,有无内症呢?《伤寒论》里没有“内症”的说法,但是我们注意到第31条和第32条的“葛根汤主之”。31条“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恶风,葛根汤主之”与32条“太阳与阳明合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”中表示,葛根汤可治31条的太阳病,亦可治32条的太阳阳明合病。

我们认为,此处的下利症状并非阳明病,而是太阳病在人体内的症状,即太阳病的内症。太阳病,在汗出这种由外排邪的途径受阻后,会通过下利这种方式由内排邪。这里的下利症状,没有到里证的程度,仍然为表证,太阳病的表证。而91条的“伤寒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”中下利的内症,便有表证或里证之分,故有“急当救里”或“急当救表”的区别。100条“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,不差者,小柴胡主之”,此处的腹痛即为内症,小建中汤如治疗有效,腹痛便是太阳病的内症。由273条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……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”得知,太阴病的症状有“腹满”“时腹自痛”,是禁下的。而279条“本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而腹满时痛者,属太阴也……桂枝加大黄汤主之。”中有症状“腹满时痛”,后文诉“属太阴”,实际不是“太阴病”。原因是太阴病禁下,不可能用大黄。“属太阴也”,指的是“太阴证”或者“太阴症”。这里“腹满时痛”实际上是太阳病的“内症”。由于太阴病的“内症”也有“腹满时痛”,所以临床很容易混淆。这和“自汗出”的“外症”一样,也可能是太阳病,也可能是阳明病。“腹满时痛”的“内症”有可能是太阳病,也有可能是太阴病。252条的“伤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无表里证,大便难,身微热者,此为实也。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”。没有表里证如何用药?此处的实即为人体在内的症状,是大便难,是内症,故运用承气汤。105条、181条的“内实”意义相同。《伤寒论》也有“里虚”“里实”的说法,如49条的“此里虚”、214条的“里虚也”、217条和218条的“表虚里实”均为论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位、病因、病性、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。由此可见,《伤寒论》中太阳病用“外证”是为了区分太阳病还有内症,意即强调疾病尚未发展到里病,不能下之过早。而阳明病用“外证”是为强调阳明病不只有内症[6]。

3.4表里与内外  《伤寒论》里同时出现“表里”的条文有8处。74条“有表里证”、252条“无表里证”、257条“无表里证”、163条“表里不解”,此4处明显指“证”。49条“须表里实”、93条“表里俱虚”、153条“表里俱虚”、168条“表里俱热”,这4处描述的“表里虚”“表里实”“表里热”亦指证,非症状。

《伤寒论》还有同时出现“内外”“里外”的条文,如60条“内外俱虚”。我们认为用“表里俱虚”更妥当。存疑。389条“内寒外热”指人体内寒的症状和人体外热的症状。而317条“里寒外热”、370条“里寒外热”,指里寒证同时有外热的症状。317条的“面色赤”与370条的“汗出”均为里证的外症。208条“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”,很明显“外”指症状,里指里证。《伤寒论》中有“攻其表”并无“攻其外”,如29条、364条和372条;有“温其里”没有“温其外”,如372条。表证可攻,里证可温,而内症外症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能用“攻”或者“温”来形容[7-9]。《伤寒论》里面没有“半内半表”,但是有“半里半外”。148条“必有表,复有里也。脉沉,亦在里也……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……”此条文有“表、里、外、病”的文字,带入我们的观点后,了解“外证”就是“外症”,但“半在里半在外”不好解释,一指里证,一指外症,不应有此说法。通观《伤寒论》,也无如此的说法。此处用“半在里半在表”更易理解。康平本伤寒论“此为阳微结……半在里半在外……故知非少阴也”的内容属于后人所注,而非原文[4]212,388。

4  佐证

《难经·十六难》云:“各自是其法,何以别之?然:是其病,有内外证。”根据后文,这里的“证”指症状,意即疾病有内症和外症之分。再来看看同为东汉时期的《说文解字》对“表里内外”的解释[10]:“表,上衣也。”“裏,衣内也。”参考字形,如图4。“表”的字形为“衣”内之“毛”,“裏”的字形为“衣”内之“里”。而“毛,眉发之属及兽毛也。”“里,居也。”衣内毛与里的区别,即是伤寒论中“表”与“里”的区别。“内,入也。从口,自外而入也。”“外,远也。卜尚平旦,今夕卜,于事外矣。”由此可知,“表”与“外”,“里”与“内”是有区别的。“外”有从内到外的意义,“内”有从外入内的意义,作动词讲。而“表”和“里”指的是范围,作名词讲。这里,表里内外各有所指,不能混用。

图4  表、裏与衣、毛、里

5  小结

《伤寒论》中的“表里内外”,言表里指所有在外或在内症状的主观总结,言内外指某一具体客观的症状描述。“方无古今,论无新旧,必期之于治验。”[11]研究《伤寒论》的结果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。古人“证”与“症”是不分的,如“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”,这里的“证”指症状。而“表里内外”经常和“证”一起出现,明确表里内外各有所指,无疑对《伤寒论》的研究有所裨益。

参考文献:
[1]柯雪帆. 一字推敲读伤寒[J]. 上海中医药杂志,1983,17(3):38-41.
[2]王庆国. 伤寒论选读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
[3]胡希恕.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[M]. 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16:102.
[4]大塚敬节.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7:147-148.
[5]李经纬,余瀛鳌,蔡景峰,等. 中医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:931.
[6]张再良. 内外有别说辨证[J]. 上海中医药杂志,2021,55(1):1-5.
[7]罗颖莉,李巧,万晓刚. 《伤寒论》“给邪以出路”治法探析[J]. 上海中医药杂志,2020,54(3):53-55,71.
[8]曹汝松,王军. 俞根初对《伤寒论》攻下剂的发挥[J]. 上海中医药杂志,2019,53(10):44-46.
[9]张再良. 六经九分法概述(五)——三焦分治及其他[J]. 上海中医药杂志,2020,54(1):44-48.
[10](东汉) 许慎. 说文解字[M]. 北京:九州出版社,2001:473,484,809.
[11]黄小龙. 吉益东洞古方医学全集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8:427-428.

标签: 伤寒论 外证 表里内外
最后更新:2022年4月23日
< 上一篇
下一篇 >

伸一伸

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

最新 热点 随机
最新 热点 随机
简单聊下中医软件图标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APP 八纲辨证为什么有阴阳? 推荐一款中医必备APP 何为“里”? 《伤寒论》六病与《内经》六经不同
推荐一款中医必备APP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APP 从生物演化探讨表里辨证 八纲辨证为什么有阴阳? 试论“辨病并治”与“辨经并治” 表里内外各有所指(附CNKI地址)
分类
  • 善假于物
  • 妄治时愈
  • 经方论道
  • 胡老知道
公众微信号

COPYRIGHT © 2005 - 2024 玉莲堂. ALL RIGHTS RESERVED.

THEME KRATOS MADE BY VTRO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