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一首易于理解及传唱的中医歌曲,但是首先传达的思路要是正确的。
学习《伤寒论》过程中,感觉仲师通篇在论津液去哪儿了,一会在表,一会在里,误汗了怎样,误下了又怎样等等。于是就借用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的歌,自己填了下词。虽然“津液”更符合经方理论,但是因“津”与“精”同音,担心传唱不便,便改成了“气血”。由于并不专业水平有限,不足之处在所难免,还望诸位不吝指正。
音频由微软X Studio制作。
气血都去哪儿了
太阳脉浮桂麻黄1
阳明里实承白虎2
表里寒热和虚实3
藏进了六病4阴阳
少阴脉微但欲寐5
太阴腹满时自痛6
伤寒金匮雷焕剑7
知常达变日月明8
气血都去哪儿了9
坐着月子呢冷水就别碰了10
补肾壮阳11有用吗
四肢气血多了五脏就少了12
气血都去哪儿了
说什么滋阴补土扶阳和方证13
继承了才能创新14
万家宗一脉纷纷井底各言天15
注:
1、《伤寒论》条文1: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太阳病,通常脉浮。“桂麻黄”指的是桂枝汤和麻黄汤,为太阳病常规方剂。
2、《伤寒论》条文180:“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。”阳明病,通常里实。“承白虎”指的是承气汤和白虎汤,为阳明病常规方剂。
3、八纲辨证:阴阳表里寒热虚实。阴阳可指代表里,可指代寒热,可指代虚实。由于阴阳的不确定性,王庶先生(网名:忆忘)解释《伤寒论》拒斥阴阳理论。王庶先生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证了《伤寒论》以虚实为纲的原因。具体可参考原书:《伤寒论临证六要素》。
4、《伤寒论》没有“六经”,没有“六经辨证”,只有“六病”,即:太阳病、阳明病、少阳病、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。《伤寒论》没有经络的概念,具体可参考胡希恕先生的讲座。
5、《伤寒论》条文281: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但欲寐也。”
6、《伤寒论》条文273: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必胸下结硬。”
7、《声律启蒙》:“雷焕剑, 吕虔刀, 橄榄对葡萄。”《晋书》载,西晋星象师雷焕掘旲(tái)狱得二剑:龙泉与太阿(ē)。一与张华,一自佩。张华死后剑遗失。雷焕去世后其子佩剑过延平津,宝剑忽然从腰间跃出堕入水中,下水寻找却见水中卧有两龙。“雷焕剑”指代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。
8、知常达变:古有“六经钤百病”之说。《伤寒论》的方药虽少,却涵盖了人体虚实对应的不同排邪路径。掌握了这个规律,就可以应对疾病的千般变化。另一个说法是:万变不离其宗。“日月明”指的是医者可以明辨阴阳。
9、这里用气血指代“津液”。“津液”濡养人体,也是邪气出路的载体,如汗、吐、二便等。
10、妇人生子后胞宫大虚,需要气血濡养修复。如妇人受凉,就需要一部分气血到体表,势必会影响胞宫的修复。
11、网传对联:“问西欧诸国,谁懂散寒解表;怜东方神技,只剩补肾壮阳。”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,没有药可以“补肾壮阳”,药物通过人体才能起作用。那些中药含有什么成分,可以降压降脂等类似的观点,并不是中医思维。中药有药性,有四气五味。
12、白天气血归四肢,夜间气血归五脏。也就是说:白天津液在表,夜间津液在里。了解津液的运行规律,就能知道疾病的病机。
13、滋阴派、补土派、扶阳派和方证派等等,还有很多中医的学说。
14、这些中医的学说,都应该在继承吸收了《伤寒论》的学术,才能创新。用药习惯偏于某一类,都不是仲师原意。那些把五运六气用到《伤寒论》上的,更是无稽之谈,以至于后学者徒走更多弯路。
15、诗云:“华佗化鹤烬遗篇,仲景传书日月悬;祧子万家宗一脉,纷纷井底各言天。”人体没有派别,医者看病,最终只有一方才是最对病人的病机。包括这句话,谁又不是在作井底之言。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