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某,女,44岁。2020年9月14日初诊。
主诉:盗汗2年余
刻诊:乏力,恶寒,身痛,腰痛,时易怒,寐差,二便可。舌淡苔薄黄,舌尖有芒刺。脉细。
辨证要点:表不解+少津。
方药:柴胡桂枝汤
柴胡18g 黄芩12g 法半夏12g 党参15g
炙甘草12g 生姜15g 大枣 15g 桂枝 15g
白芍 15g
七剂,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。
反馈:次日上午患者带其女开药,诉服药当晚已不盗汗。但七日后患者并未复诊,便于十日后电话随访,患者诉未再出现盗汗症状。但诉其每服药后便泄泻,无腹痛不适,不服药则无泄泻症状。
按语:
盗汗指的入睡后汗出,醒后汗止的一个症状。很多医者每遇到盗汗时,先想到“阴虚”。机体出汗多,体内必然津液亏虚,这种以现象解释现象的观点,得出了要“滋阴”的结论。许多医者首先想到的是黄芪,或者浮小麦,又或者是地黄丸等等,如果“盗汗=阴虚”,那么“人”去哪儿了?中医的特色不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么。这里的津液亏虚,不是因,而是果。上面这个病案,患者恶寒、身痛、腰痛,这是表不解的表现;患者盗汗两年,乏力是由于津液少,脉细可以印证;时易怒、苔薄黄、舌尖有芒刺,这是有热,这个热是客热;表不解+少津,很容易想到柴胡桂枝汤,没想到效果还很好。当然,并不是说所有的盗汗症状,都是柴胡桂枝汤有效,还是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,要脉诊合参。
对于服药后泄泻一症,考虑方中无通便药物,寒药也不多,排除对药物过敏的原因,考虑是排邪反应:对于柴胡一味,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有“推陈致新、去肠胃中结气、饮食积聚”的功效。我告知患者复诊,希望患者能继续服用,直到服药后无泄泻为止,但是患者并未再来。
9月份刚好有个带教学生,学生就问盗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。解决问题:一个是翻书,一个是网络。教学相长。最后我在《伤寒明理论》里面找到了盗汗的一种解释:
文中说“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”不就是柴胡剂么,又说要“和表”而不是“发表”,不就是桂枝汤么。这段话也是说要用柴胡桂枝汤。入睡出汗,醒后汗止,这又何尝不是“往来寒热”?《伤寒论》关于柴胡桂枝汤的原文:“146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,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”文中并未描述“盗汗”症状,此患者却又刚好契合柴胡桂枝汤病机。
备考1:
教科书《中医内科学》上关于自汗、盗汗的辨证论治:
①肺卫不固——益气固表——玉屏风散;
②营卫不和——调和营卫——桂枝汤;
③阴虚火旺——滋阴降火——当归六黄汤;
④邪热郁蒸——清肝泄热、化湿和营——龙胆泻肝汤;
备考2:
以下为《伤寒论》中关于盗汗的描述:
太阳病盗汗
第134条:“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数则为虚,头痛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”
阳明病盗汗
第201条:“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发作有时;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”
三阳合病盗汗
第268条“三阳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