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莲堂

  • SuSure
  • 中医研究之我见
  • 关于网站
  • 关于我
  1. 首页
  2. 妄治时愈
  3. 正文

盗汗两年一剂愈

2022年3月18日 576点热度 伸一伸

杨某,女,44岁。2020年9月14日初诊。

主诉:盗汗2年余

刻诊:乏力,恶寒,身痛,腰痛,时易怒,寐差,二便可。舌淡苔薄黄,舌尖有芒刺。脉细。

辨证要点:表不解+少津。

方药:柴胡桂枝汤

柴胡18g    黄芩12g  法半夏12g 党参15g

炙甘草12g  生姜15g  大枣 15g   桂枝 15g

白芍 15g

七剂,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。

反馈:次日上午患者带其女开药,诉服药当晚已不盗汗。但七日后患者并未复诊,便于十日后电话随访,患者诉未再出现盗汗症状。但诉其每服药后便泄泻,无腹痛不适,不服药则无泄泻症状。

按语:

盗汗指的入睡后汗出,醒后汗止的一个症状。很多医者每遇到盗汗时,先想到“阴虚”。机体出汗多,体内必然津液亏虚,这种以现象解释现象的观点,得出了要“滋阴”的结论。许多医者首先想到的是黄芪,或者浮小麦,又或者是地黄丸等等,如果“盗汗=阴虚”,那么“人”去哪儿了?中医的特色不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么。这里的津液亏虚,不是因,而是果。上面这个病案,患者恶寒、身痛、腰痛,这是表不解的表现;患者盗汗两年,乏力是由于津液少,脉细可以印证;时易怒、苔薄黄、舌尖有芒刺,这是有热,这个热是客热;表不解+少津,很容易想到柴胡桂枝汤,没想到效果还很好。当然,并不是说所有的盗汗症状,都是柴胡桂枝汤有效,还是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,要脉诊合参。

对于服药后泄泻一症,考虑方中无通便药物,寒药也不多,排除对药物过敏的原因,考虑是排邪反应:对于柴胡一味,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有“推陈致新、去肠胃中结气、饮食积聚”的功效。我告知患者复诊,希望患者能继续服用,直到服药后无泄泻为止,但是患者并未再来。

9月份刚好有个带教学生,学生就问盗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。解决问题:一个是翻书,一个是网络。教学相长。最后我在《伤寒明理论》里面找到了盗汗的一种解释:

  伤寒盗汗,何以明之?盗汗者,谓睡而汗出者也。自汗则不,论睡与不睡,自然而出也。及盗汗者,不睡则不能汗出,方其睡也,溱溱然出焉,醒则止而不复出矣。杂病盗汗者,责其阳虚也。伤寒盗汗者,非若杂病之虚,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。何者?若邪气一切在表干于卫,则自然汗出也。此则邪气侵行于里,外连于表邪,及睡则卫气行于里,乘表中阳气不致,津液得泄,故但睡而汗出,醒则气散于表,而汗止矣。经曰:微盗汗出,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又阳明病,当作里实。而脉浮者,云必盗汗,是犹有表邪故也。又三阳合病,目合自汗,是知盗汗,为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,明矣。且自汗,有为之虚者,有为之实者,其于盗汗之证,非若自汗有实者,悉当和表而已,不可不知也。

     文中说“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”不就是柴胡剂么,又说要“和表”而不是“发表”,不就是桂枝汤么。这段话也是说要用柴胡桂枝汤。入睡出汗,醒后汗止,这又何尝不是“往来寒热”?《伤寒论》关于柴胡桂枝汤的原文:“146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,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”文中并未描述“盗汗”症状,此患者却又刚好契合柴胡桂枝汤病机。

备考1:

教科书《中医内科学》上关于自汗、盗汗的辨证论治:

①肺卫不固——益气固表——玉屏风散;

②营卫不和——调和营卫——桂枝汤;

③阴虚火旺——滋阴降火——当归六黄汤;

④邪热郁蒸——清肝泄热、化湿和营——龙胆泻肝汤;

备考2:

以下为《伤寒论》中关于盗汗的描述:

太阳病盗汗

第134条:“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数则为虚,头痛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”

阳明病盗汗

第201条:“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发作有时;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”

三阳合病盗汗

第268条“三阳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”

标签: 医案 盗汗
最后更新:2022年3月18日

伸一伸

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

最新 热点 随机
最新 热点 随机
简单聊下中医软件图标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APP 八纲辨证为什么有阴阳? 推荐一款中医必备APP 何为“里”? 《伤寒论》六病与《内经》六经不同
《伤寒论》六病与《内经》六经不同 简单聊下中医软件图标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APP 推荐一款中医必备APP 气血都去哪儿了 盗汗两年一剂愈
分类
  • 善假于物
  • 妄治时愈
  • 经方论道
  • 胡老知道
公众微信号

COPYRIGHT © 2005 - 2024 玉莲堂. ALL RIGHTS RESERVED.

THEME KRATOS MADE BY VTROIS